你的位置:教育科研>>教学论文>>[政史地类]
 
 
   
素质教育下的地理课堂教学
德清高级中学 张建新

    

    实施素质教育,是世纪之交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。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,它以地理知识为基础,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,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,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取代的。为此,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,变"要我学"为"我要学",由"学会"地理到"会学"地理,谈几点认识。

    1;、转变教育观念。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完全从"应试教育"向"素质教育"转变。"应试教育"片面强调灌输,只重视教的过程,不重视学的过程。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,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。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,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。"素质教育"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,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,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。只有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,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,在主体有目的活动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素质。因此,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地理教学观,应该是把学习看作是高度个性化的智力活动,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、技能,通过比较、分析,发现和获取新知识,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的过程。若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、探索,素质教育成了"无源之本、无本之水"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授之学生以"渔",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,都要让我们自己动脑动手去完成,教师逐步从"独奏者"的角色过渡到"伴奏者"的角色,引导学生而非塑学生,这是实现"教为了不教"这一终极目标的关键举措。例如:在探讨生产布局与保护环境问题时,可以将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作背景,然后将一系列项目交给学生处理,要求学生将所给项目科学地配置在该地区,探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,寻求能提高经济效益,又不影响环境质量的最佳布局方案,通过分析和推理,认识生产布局的原理和规律。

    2;、坚持直观教学。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,它具有内容广泛性、复杂性、时间的长久性、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抽象性等特点。利用各种图片包括电化教学是地理教改的主要途径之一,也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。在教学中,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,通过看图表,提出问题,分析图表,解决问题,再利用读图巩固知识,加强学生记忆图像的能力,并使之保持准确再现,创建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,养成学生读图、用图的良好习惯,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。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和投影、幻灯、电视、录像等多媒体于课堂教学,是一种新鲜、生动、省时、方便、直观的手段。它具有声、光、形、色同时再现的特点,并超越了时间、空间的限制,能够化静为动,展示长时间的演变过程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给学生新颖多变的感官刺激,让学生眼、耳、口、手能一起参与教学活动,从而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、稳定的直观表象,把学生兴奋引向高潮,降低学习疲劳度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。比如高中地理中的热力环流、水的循环、地球公转等内容,教师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上课,往往又讲又画,手舞足蹈,还常常讲不清,学生听不明。如果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,教师就不需多费口舌,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,很快就能理解。

    3;、注重能力培养。教学要教学生去发现疑问,提出问题,从而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。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要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激发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,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便是最佳途径,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发现问题的情景。发现既能答得了又能使之前进的难易适度的问题,即"跳一跳能摘到桃子"的程度,比如,同为与洋相距不太远的红海和波罗的海,为什么盐度分别是世界最高和最低?学生觉得仅从气候因素去解释就不够了。这时,拿出地图,让学生凭借地图,是否发现这两个海的边缘地形、陆地河流方面等存在差异的问题,进而推导出有无淡水汇入和海区封闭程度,也是造成盐度高低差异的因素,这样的问题,不仅使学生体验到需要解决,而且还使它感到获得成功的可能,从而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,形成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态势;这样的问题,使教学处于略高于学生水平之上,使学生的潜在能力,逐渐转化为成熟的现有能力,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。当学生发现问题时,教师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,帮助不是把现成答案直接教给学生。而是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。通过剖析典型疑难问题,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,并通过模仿性运用,增大迁移效果,形成自发地继续学习的能力。剖析过程,既要教会学生分析、判断的方法,又要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,既要解决具体的疑难问题,又要介绍解答同一类型问题地办法;既要揭示解题的基本思路,又要教会学生开拓思路,举一反三。

    4;、注重课内外的结合。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,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、发展智力、培养技能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,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。所以,必须要做到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。地理的课外教学主要包括观察、参观和考察。笔者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,例如参观莫干山景区,使学生不但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风光,更给学生认识自然、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机会;又如参观核电厂、火力发电厂、气象台、水文站、观看地理影片、录像、编辑地理墙报,举行地理讲座,召开地理知识的主题班会,进行地理科普宣传和乡土地理考察,让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,这样做,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条件,扩展了学生的见闻,是对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补充,并在课外活动中验证和运用了书本知识,使课外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、深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