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语文这门学科,许多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,但不外乎有两种:一是认为语文知识浩如烟海,茫无头绪,犹如徒手攀崖,无从落脚,于是下结论:语文太难,让人捉摸不定;而另一种则认为语文很简单,明白如话,一读就懂,于是许多学生都满足于自已的一知半解。然而不管语文是难学,还是易学,最终都会引人进入一个"盲区",让学生产生一种情绪,那就是语文没什么好读的,不如做做数理化有劲。学生的心理一旦有了这种观念,那么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会出现厌学情绪,而上课开小差、打瞌睡之类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。
那么如何来解决学生的这种厌学情绪,让他们由被动学语文的地位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语文呢?我认为教师有必要从两方面着手来抓这个问题:一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,让其转变对语文这门学科的看法;二是要从教师本身入手,以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一、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转变
学生是个爱求"新异"但同时又是个盲从的个体,他们盲目地认为语文是门独立的学科,以致于用孤立地眼光去看语文,并把它局限在一个由认字、拼读、表达、写作这几方面组合起来的圈子中,而没有把它同周围的生活节奏、时事政治、科技发展等结合起来;
其次,现代的语文教学已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发展,学生很想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人,而不是一架应试的机器,但是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直接、快速的,一旦看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,即刻会对语文产生灰心失望的情绪,但我们应让他们知道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,不是一时一刻就能成为现实的,我们只有慢慢地以各种形式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,才能进一步地去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。
再次,要让他们认识到素质教育不是抛弃书本学技能即为素质教育,素质教育也包括基础知识的训练,因为打好基础也是一种技术,而这是最基本的技能,应试教育有种种的弊端,限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,但是却也能为人打下坚实的基础,"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"一旦脱离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,而光去谈表演、谈创作,又怎能培育出更好的人才呢?
因此,要改变教学中的不良现象,必定要让学生转变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,不是纯粹地做机器,不要让自己产生"要我学"的心态,而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。
二、教师教法上的转变
《大纲》指出:"教师要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,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"由此可见,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发挥出来,还需要看教师的激发过程和激发手段,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主动地喜欢语文,关键在于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古代思想家孔子说: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"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,品尝到"发现的快乐",才会使学生由被动的"要我学"变为主动的"我要学"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巧妙的问题设计,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,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。
(一)抓关键词语"难倒"学生
关键性词语往往是学生容易疏忽掉的,如果能抓住一两个来进行"刁难",就会使学生在"困惑"中意识到自己的疏漏,从而激起他们"解惑"的热情。在上《药》这篇课文时,学生往往能把握住康大叔这一形象的性格,而反映他性格的一系列动词
,如"夺""抓""捏""裹"等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出来,找出康大叔的"捏"这个动词时,我不经意地提了一句,除了他用到这一字外,谁还用到了,若很细心的同学,则会找出是华小栓,但往往许多同学会从这个字上轻易地溜过去,一旦此问问下去学生就会仔细地去找,并通过分析"捏"字的对象,"捏"字的发出者及动作状态,就会很容易比较出不同词语放在不同人物身上所起的不同效果。所以有意无意地一个词语的刁难,会使学生培养出仔细看课文,抓词语比较阅读的习惯。
(二)求异思维的开拓
学生喜欢"求异",而"求异"正是他们在心理上对自己的"成人感"进行自我肯定的一种表现,他们常常对一些已有定论的人或事发异于他人的见解,并期望获得承认。《项链》中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往往是一句话--她有着虚荣心。但我们不应光局限于这一答案,还要看到虚荣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?于是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:玛蒂尔德不甘心小职员窘困的生活,梦想着有一个优裕的生活环境,实际上是不满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,自发地对命运的安排作出抗争,难道错了吗?反过来,认为阶级界限永远不能逾越,阶级地位永远不能改变,生于贫贱便应安于贫贱,这难道
是正确的吗?听到这个问题,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讨论分析,各抒己见,有了这个基础,我再进行点拨,学生就能很快并深入地了解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来源。
(三)图文并茂,再现情景
根据心理学的理论,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客体,客体本身是否具有新异色彩是极为关键的,因此教师还必须从教材本身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兴趣。古诗词是以极其凝练的语言,简短的语句来表现高度浓缩的内容的。为了使学生能在原有学古文的基础上,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,我除了让学生读、背相结合外,还诱导学生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来添补图画内容,如上宋词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时,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古代书生的模样,人物定格后,学生就会将浪花、明月等一一填补上去,尽管画的内容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意图,但学生能从画景中体会到作者当年的情思,同时也能更好的体会到古诗词中"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"的意境。
(四)表演中的领会
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性、相关性、层次性、动态性很强的活动过程。而戏剧教学则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动态性能。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态表演,来体会人物心理和性格。在《雷雨》还未正式进入新课前,我让学生先自我朗读,自我揣摩人物心理,十分钟自读后再让学生踊跃参加,即兴表演剧中内容,等课文上完后,再进行整个场景的表演,通过表演,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,还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、表演的能力。
赞科夫说:"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、意志领域,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,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。"只有让学生从做题的机器转变为能动的、独立的、有个性的人,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给学生带来既难又易的感觉了,但这一过程是任重道远的,因此,必须进行师生的全面配合,才能达到这一目的。
(责任编辑/曹根荣)
|